无论是官员、还是学者,还是农村人,都需要达成一个共识,那就是乡村振兴战略,振兴的是什么?怎么振兴?振兴到什么程度?标准是什么?如果不搞清楚振兴什么,到头来只能是依赖原来的制度、政策路径,各干各的事情,这样就会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失控。

无论是官员、还是学者,还是农村人,都需要达成一个共识,那就是乡村振兴战略,振兴的是什么?怎么振兴?振兴到什么程度?标准是什么?如果不搞清楚振兴什么,到头来只能是依赖原来的制度、政策路径,各干各的事情,这样就会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失控。
实现产业兴旺,应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,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。同时乡村产业兴旺,不是所有乡村产业形态千篇一律,要突破“乡村的产业就是农业”,以及“农业的功能就是提供农产品”的传统思维模式,最重要的举措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
十九大报告提出要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”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意味着中央“三农”政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。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是新世纪以来中央重农惠农强农思想的一脉相承,也是着力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。
从“生活宽裕”升级到“生活富裕”,体现了要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,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和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决心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。
到目前,关于特色小镇的建设,已有一套包含长远规划、行政管理改革和信贷金融支持,涵盖特色小镇培育、引导、保障、融资、激励等完整政策设计一体的政策组合拳。
特色小镇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,但很多评论指出,特色小镇出现了运动化,不少地方借助特色小镇大搞圈地之实。此时,我们有必要重新把目光聚焦到特色小镇首倡之地浙江省,这有助于提醒我们,当初特色小镇为什么出发。
产业积聚的核心是相关产业链的形成,园区只是一个载体,产业是它的支撑,产业链更是它的核心关键。产业链的形成既是产业园区自身注重并引导的结果,同时产业链的形成又让自身产业功能产生最大化的集聚效果。
对于城乡互动,李克强曾提出重点要放在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上,在其看来,县域经济具有一手托乡镇,一手托城市的枢纽节点作用。
产业新城是“生产、服务、消费”的综合发展模式,无论是以企业为开发主体还是地方政府为开发主体,都需要拥有更综合的理念,除了商业价值的追求之外,更需要对社会价值做更多的思考。
“返乡体”有其积极意义,是在时刻提醒着这些政策制定者,也包括学者和社会公众都需要正视这些问题。